如何吃黄芪才不会上火?

2023-04-13 20:53 • 阅读 321
优质回答:有个说法适合一部分人,黄芪会伤阴,注意用量其他网友观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黄芪泡水代茶饮来养生,说经常喝黄芪水不仅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而且还可以补中益气,但是许多人在吃用黄芪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上火的情况。他们就觉得奇怪,怎么别人吃黄芪就不会上火而自己吃黄芪就上火呢?黄芪应该如何吃才不会上火
优质回答:

有个说法适合一部分人,黄芪会伤阴,注意用量

其他网友观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黄芪泡水代茶饮来养生,说经常喝黄芪水不仅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而且还可以补中益气,但是许多人在吃用黄芪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上火的情况。他们就觉得奇怪,怎么别人吃

黄芪就不会上火而自己吃黄芪就上火呢?黄芪应该如何吃才不会上火呢?下面,我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一,为什么吃黄芪会上火呢?在中医里,每一种中药都有药性,其中可以分为热性、温性、凉性、寒性四种,而黄芪的药性,根据《中国药典》里面记载:黄芪性味甘,温,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从这里可以看出黄芪的药性是温性,而温性的药物就是具有温补的作用,是一种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中药,就如《神农本草经》里面说的:“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了大量的寒邪,比如身身体怕冷或者出现身体出现冷痛等,就可以使用温补的中药来缓解症状以及进行治疗。但是温补的药物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吃用的过程中容易引起上火的症状,比如会造成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口苦咽干、失眠多梦、牙龈出血、口臭、牙痛、小便短黄、便秘、脾气暴躁等上火症状。因此,许多人在使用黄芪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另外,还有一些人,本身就是体内有热的,比如有阴虚火旺的人、体内有湿热的人、体质阳热偏盛的人、体内食积明显的人,这些人如果还服用黄芪,那么无疑是火上烧油,只会使症状更加严重。所以,在吃用黄芪的时候,还要看自己是否对症,不对症的话,不仅不能治病,反而还会对身体无益。这也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为什么有些人吃用黄芪没上火,而有些人会上火,甚至有些人还会出现许多不适症状。就好似人参这个大补之药,可不是任何人都能吃用,甚至有些人吃了人参引起了生命危险,正如这句话说的一样:“人参杀人无过”,不要以为人参就是好东西,不适合的人吃了对身体也无益。二、如何吃黄芪才不会上火呢?首先,在吃用黄芪的时候应该要注意把握好用量,可以参考《中国药典》里面的建议使用量,而且在使用黄芪的时候,最好就是在中医大夫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其次,为了减缓药物的温性,往往可以搭配一些寒性或者凉性的药物一起使用,使药性变得平和,这样不仅可以保存黄芪该有的功效,而且吃了还不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那么应该如何搭配呢?①黄芪与西洋参搭配泡水:西洋参的药性是味甘、微苦,凉,正好可以缓解了黄芪容易上火的特点,而且西洋参还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使补气的效果更好,并且还可以体内有虚热、内热、口燥咽干等症状的人饮用,也就是与西洋参搭配之后,上面提到的阴虚的人、体内有热的人也适合饮用。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一些枸杞子会更好!②黄芪与菊花搭配泡水:菊花的药性是味甘、苦,微寒。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作用,因此与黄芪搭配使用,不仅可以缓解黄芪上火的症状,而且除了补气的功效之外,还可以平肝明目,也是不错的搭配。③黄芪和金银花搭配泡水:金银花的药性是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因此两者搭配可以改善黄芪容易引起上火的问题。除了具有益气固表的作用之外,这样搭配还可以缓解皮肤瘙痒的症状,可以促进新陈代谢。④黄芪和蒲公英搭配泡水:蒲公英的药性是味苦、甘,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作用,两者搭配使用,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有效黄芪容易引起上火的问题,而且还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功效。总的来说,我们在使用黄芪的过程中 先要看是否适合自己的质,吃用黄芪是否会引起上火的症状,特别是对于那些阴虚火旺、体内有湿热、体质阳热偏盛、体内食积明显等人群,是不适合服用黄芪的。不过如果真的需要服用黄芪的话,那就应该在中医大夫辨证开方的情况下,搭配一些寒凉的中药一起使用,这样才能改善黄芪容易引起上火的问题。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

其他网友观点

黄芪是一位很好的补益肺气的药物,如果肺气亏虚的人群,可以通过服用黄芪达到补肺益气的目的。但是生活中有些人发现服用后会出现所谓上火的现象,比如口干舌燥、面部皮肤长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流鼻血。这种情况是为什么呢?我们如何避免服用黄芪不上火呢?一、不适合使用黄芪的人群服用黄芪,要有严格的适应症。以下几类人群不适合使用。1 、阴虚人群不适合使用。体型消瘦,舌质偏红舌瘦小,舌面干,津液少。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性情急躁,手心、脚心发热,心胸烦热。符合以上特点人群体质多是阴虚状态,这类人群不适合使用用。2 、湿热明显人群不用。容易口干口腻,舌苔多黄腻,大便容易稀溏,怕热易出汗,头昏头重,食欲不佳,身体困重或酸痛,长期嗜酒之人。这类人群不适合使用。3 、体质阳热偏盛人群不用皮肤易生疮,怕热,口干口渴,大便易结燥,尿黄。舌红,舌面多干燥。以上人群多阳热偏盛,不适合使用黄芪。4 、食积明显人群不用。平时易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低下,嗳气反酸,舌苔厚腻。体内有食积,不适合使用黄芪。二、如何使用黄芪不上火呢?1 、黄芪加陈皮平时有肺气亏虚,容易疲倦乏力,说话声音低微,容易感冒受凉,怕吹风,怕冷。同时还有脾虚夹湿的表现,比如食欲下降,腹胀,口稍腻。舌淡舌胖,舌苔薄白。黄芪和陈皮是一个很好的搭配,黄芪健脾补肺益气,而陈皮行气化痰,俗话说,气有余便是火,如果体内有痰湿瘀堵,经络不通,补气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气滞形成新的郁热,反而出现所谓上火的现象。可以使用黄芪15-20克,陈皮10克。2 、黄芪加三七如果气虚的同时也有血瘀,比如平时除了肺脾气虚的表现以外,还有胸闷,胸痛,头部刺痛,舌下静脉曲张,舌质紫暗,皮肤干涩。这可能是有瘀血阻滞的表现。黄芪加三七也是很好的搭配。黄芪补肺益气,三七活血化瘀通络,经络通畅,补益气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黄芪15-20克,三七6克。3 、黄芪加知母如果你肺气虚、脾气虚症状比较明显,但是呢,也没有明显的痰湿瘀堵,也没有明显的血淤气滞,服用黄芪以后仍然有所谓上火的现象。这种情况可以用黄芪和知母搭配使用,民国中医大家张锡纯的升陷汤中就有黄芪和知母,知母性偏凉,能够很好的制约黄芪的燥热,也能够达到黄芪的补气效果。黄芪15-20克 、知母10克。以上三种搭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选用,但是临床情况千变万化,比较复杂,如果能够有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辨证处方会达到更好的疗效。更多中医养生治病,请关注头条号:中医杜川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观点

黄芪,性温,味甘,入脾、肺经,可用于补脾健胃、补肺益气、固表止汗等,也是人体气虚必用的一味补气药,尤其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从季节来说,正常人最好春天不要食用黄芪,因为春季人们易受外邪入侵,而黄芪是固表之药,药效会将病邪裹在体内,难以释放,于己不利。 如果服用黄芪,最好能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配伍其它药物,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可以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麦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可以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则可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等。 食用禁忌 1、高热、便秘实热证者忌用,阴虚有热者宜慎用。 2、黄芪分为两种:一种是生黄芪走表,用于表虚自汗及气虚易感冒者。二是炙黄芪(炮制)用于健脾胃、补肺、补气血。 认识黄芪,合理应用,避免出现上火症状!

其他网友观点

黄芪是一味补益的中药,临床上用于气虚的治疗,气是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景岳全书》云:“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虚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肝气虚等等,肺气虚则容易气短、肾气虚则容易腰膝酸软、脾气虚则消化不振......我们老百姓也喜欢用黄芪煲鸡汤滋补身体。但是呢,补益类药物药性大多都偏温热,长期过多服用或者阴虚火旺特质之人服用容易出现“上火”症状。小时候我堂弟家里的一只老母鸡不下蛋了,他家人就将其宰了煲鸡汤,我们当地人煲鸡汤喜欢放一些黄芪等补益类中医,结果我堂弟喝完后当天晚上就出现流鼻血,我们村里人都说这是补过头了。那么,如何吃黄芪才不容易上火呢?1.身体需要时才吃黄芪黄芪不是人人都适合,身体也不是随随便便就需要滋补,只有身体虚弱才需要吃黄芪补气,如果本身体质就阴虚火旺,比如面色赤红、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经常流鼻血、经常口舌生疮等等,这时候还吃黄芪无异于火上浇油。所以,吃黄芪之前最好先经过中医医生辩证,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2.用量不宜过大补药用量都不宜过大,用量过大身体无法消受则容易“上火”,用量一般在10~15克之间就可以了,最好不超过30克。3.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我们不建议过长时间服用黄芪,过长服用很可能会导致阴损及阳,建议短期间断服用,最好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4.与一些药性偏寒之药搭配比如蒲公英药性就偏寒,所以有些人服用蒲公英后容易出现腹泻、解烂便、怕冷等症状,黄芪与之搭配就不会那么容易上火;另外,菊花、金银花也是常用的凉药,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黄芪与其搭配也能相互中和,预防上火。最后,除了中草药之外,有一种食物也可以降火——苦瓜,黄芪与苦瓜搭配也能预防上火。总之,黄芪作为一种补益类中药,如果服用不当确实容易导致上火,所以不要随随便便服用,如果服用也不宜服用过多、过久,可以与一些药性偏寒之药搭配来预防上火。纯属手打,实属不易,如果看到这篇文章,请转发给身边的朋友。

本文由本地通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anjing.bdtong.com.cn/bd/83059.html